Phone: Email:

贵州大学官网网站

2023-12-09 10:30:07 27
招生电话:0851-88840009,0851-88305151,0851-88292075,0851-88305150
电子邮箱:rso@gzu.edu.cn

贵州大学创建于1902年,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等时期,1950年10月定名为贵州大学。1951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贵州大学”校名。1997年8月,与贵州农学院等院校合并。2004年8月,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历经120余年的建设发展,先后成为国家“211工程”大学,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是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和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4637.61亩,另有教学实验农场1181.26亩,图书馆藏书总量393万余册,电子图书374万余册。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及艺术学12类。下设40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3.4万余人,研究生1.6万余人。现有在职职工4196人,其中专任教师277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占比57.85%。
  学校现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部省合建高校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学科群2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9个、区域一流建设学科7个;ESI全球前1%学科6个;“双万计划”一流专业总数84个,其中国家级5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
  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等国家级领军人才33人次、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国家级青年人才50人次;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5人、教育部科技委委员3人;贵州省重点联系省管专家27人、省管专家93人。“青年英才”7人、一流学科特区人才198人、“溪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有连续6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1人;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3人。
  学校现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6个,省级科研平台5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平台30个和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 2人和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教学团队11个和教学名师43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14人和教学团队14个、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和示范基地9个。
  学校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注重培育发展特色优势学科,坚定不移地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努力为我省高质量发展贡献贵大力量。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创新团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农学院党委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果连续四届获教育部省属高校典型案例。
  学校是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对口合作建设高校。学校积极推动贵州高等教育发展,与贵州省9个市(州)高校开展对口合作。同时,与茅台集团、大北农集团、国家天文台、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磷化集团、中烟贵州分公司、贵阳农投集团、江苏丰山集团等500多家企业和科研单位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实施贵州省“三区科技人才支持”“科技特派员行动”“博士村长”“教授、博士进企业”等行动计划,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提升合作层次,校地合作覆盖全省9个市(州)各区县。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与43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195所院校、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拥有国家级“111”引智基地2个;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院校,先后在冈比亚大学设立孔子学院、美国普莱斯比学院设立汉语教学中心,分别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泰国高校合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此外,学校在SEAMEO(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AUN(东盟大学联盟)、EPU(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等国际组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以来,学校连续16年主、承、协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动。
  学校秉承“兴学育人”办学宗旨和“明德至善、博学笃行”校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部省合建和“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积极贡献。

现任领导

   贵州大学党委领导

    党委书记:杨 未

    党委副书记:宋宝安    骆长江    令狐彩桃

    纪委书记:唐本文



   贵州大学行政领导

    校长:宋宝安

    副校长: 周少奇    漆 思    张大林    陈祥盛    吴 攀     赵留彦    李 飞

                   


   贵州大学党委常委

    杨 未    宋宝安    骆长江    令狐彩桃    唐本文     周少奇    张大林    陈祥盛    吴  攀    赵留彦     

    李 飞    杨 楠




标识校训


        标识说明:
        1. 标识将贵州大学的简称“贵大”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体现了现代感、融合感和贵大的特色;
        2. “贵大”两个字运用了篆书的表现形式,体现了贵州大学的历史积淀; 
        3. 标志包含的专用字体、英文以及“1902”的数字传递了贵州大学信息;
        4. 图形整体感强,醒目、易记。


       贵州大学校训体现了百年贵大追求真理、崇尚完美并且强调博学和实干,为国家民族不遗余力的精神底蕴。它和60余年前国立贵州大学的创始人张廷休先生确立的国立贵州大学校训“坚毅笃实”有着清晰的传承关系,又结合了时代赋予当今贵州大学的新要求,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起点更高,目标更为远。和老校训相比,虽然只增加了四个字,但内涵更加深厚、对传统文化理解更丰富,可谓“和而不同”。
         校训中的“明德至善”取自《大学》卷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思是大学的根本宗旨,首先在于了解和彰显人性固有的内在道德光明,然后必须亲近人民并竭尽全力为之服务,最后则要通过个人修身与社会实践,使社会和人都臻于和谐圆满的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这是做人、做学问的理想途径,也是中国文化人精神追求的最高的目标。“博学笃行”见于《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儒家先贤做学问的方法论,它与“明德至善”珠联璧合:“明德至善”提出了终极目标,“博学笃行”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法。这些至理名言两千多年来被推崇倍至,也为近现代中国高等学府所遵崇。所以,贵州大学的校训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新的理解和诠释。这是百年贵大宝贵的精神财富。
         贵州大学将不辱校训,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一路凯歌行进。








校歌浅释:
     “溪山如黛,常沐春风,学府起黔中”,采用比兴手法,既是取景,又是抒情,更是写实。意谓黔中大地之上,遥望溪山美景,蓝天白云之下,林木郁郁葱葱,溪水如碧玉织带,一派生机,有如染上了薄薄的一层墨绿色,一座气势宏伟的现代型学府拔地而起,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如今自然与人文相互衬映,人与万物都沐浴在春风化雨之中,显得更加地灵人杰,风物宜眼,前途无量。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大地贮潜龙”,均以用典的方法,点出了全校师生的理想追求以及今天人才济济的盛况。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为贵州大学校训。“明德至善”,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根本宗旨,首先在于透彻地了解和彰显内在人性固有的道德光明,然后必须转向社会民间作自立立人,即亲近人民并竭尽全力为之服务,最后则要通过个人修身与社会实践,使社会和人都臻于和诣圆满的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
      “博学笃行”乃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治学的根本方法,出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必须广博地学习,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明晰地辨析,笃实地履行,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学问境界和人生境界。前四句“学问思辨”,乃是致知的渐进升华过程;后一句“笃学之”,则指踏实的实践功夫。 只有通过知与行两个方面的不懈努力,才能在人生境界与学问知识上真正有所成就。歌词举二而涵盖五,当视为“学问思辩行”的全面概括。
      “大地贮潜龙”,“潜龙”典出《易经.乾》:“潜龙勿用”,意谓尚在黔省最高学府就学的莘莘学子,虽如潜龙一般专心向学, 有着无以限量的光明前途,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对祖国对人民作出巨大的贡献。如果说“潜龙”取意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那么“大地”则既指黔中大地,又暗喻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全句大意是:黔中大地的贵州大学,为国家民族培养储备了无数的有用人才,他们像“潜龙”一样,既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又有“厚德载物”的品质,必将在不远的将来,为国家民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段“明道济世,见贤思齐,报国为民志气同”。《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肖而内自省也。” 意思是青年学子进德修业,要担当道义,热爱祖国,胸怀天下,救助社会,服务人群,在报国为民的共同理想感召下,同心同德,志存高远。在学习过程中,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便要想着向他们看齐;看到缺点比自己多的人,便要时刻注意反省。全句大意是:要勇于追求人生的真谛,发扬光大真理(道),要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肖而内自省。
       最后一段“眺望万千学子,江山处处旭日方东”。意思是登上黔中大地高高耸立的山脉,极目远眺,万千群山逶迤绵延,有似群龙飞舞,宛如无数莘莘学子立地倚天,汇成天地般的磅礴气势,共同奔向无限美好的未来。而一轮红日亦在此时从东方冉冉升起,照耀着祖国山河大地,无论人与自然,都显得更加朝气蓬勃,更加美丽娇娆。
历史沿革

  


  贵州大学 创建于1902年,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10月定名为贵州大 学。1951年11月,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停办,在其原址建立贵州农学院,1958年恢复重建贵州大学,同年建立贵州工学院。1997年8月,贵州大学、贵州农学院、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 为贵州大学,成为贵州省唯一按“211工程”框架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同时也是教育部在西部省(区) 重点扶持的大学之一。2004年8月,贵州大学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贵州大学,同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建贵州大学。2005年9月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2年9月,被列为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14所高校之一。2016年4月,被列为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9月,成为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年11月,学校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2018年2月,学校成为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
  贵州大学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虽然校名几经更迭,校 址几度变迁,历经沧桑,但百年传承,薪火相继,始终坚持以兴学育人为根本,以立足贵州,服务地方为己任,学校由小到大,由 弱渐强,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凝炼了“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以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和丰厚 的文化底蕴培养和孕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特别是贵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教坛先导



            



            


            



岁月留痕







毛泽东与贵大

































行政部门

直属部门

校直科研机构


    贵州大学学科建设总览


序号

项目名称

数目

1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1

2

国家级重点学科

1

3

部省合建高校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学科群

2

4

国内一流建设学科

9

5

区域一流建设学科

7

6

省级特色重点学科

23

7

省级重点学科

31

8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9

9

博士专业学位类别

1

10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50

11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28

科学研究

自然科学

2019

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1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19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16项。 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一等奖2项,其中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其中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其中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

2020

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20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22项。 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一等奖5项,其中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均为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11项,其中自然科学三等奖5项,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合作奖1项。

2021

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21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19项。一等奖3项,其中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其中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1项,其中自然科学三等奖5项,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

2022

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22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22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23项。一等奖4项,其中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其中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其中自然科学三等奖7项,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人文社会科学

2019

以第一完成单位获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2020

以第一完成单位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贵州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7项,其中一等奖1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3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第九届“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译著类成果奖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韩国茶文化学会论文奖1项。

2021

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2022

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第五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征文活动三等奖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


  贵大新闻网讯(文字/吴羿锦 摄影/冯月成)11月16日上午,校党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学习传达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麟在贵州大学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精神。校党委书记杨未主持会议并讲话,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宋宝安、骆长江、令狐彩桃、唐本文、周少奇、张大林、陈祥盛、赵留彦、杨楠出席会议。副校长漆思、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主要负责人列席会议。

  

  会议指出,徐麟书记的思政课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历史背景下,从光辉的历程、光明的前景、光荣的使命三个方面,深刻系统地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殷殷嘱托和亲切关怀,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勉励贵州大学学生争做感恩奋进、知行合一、苦干实干的好青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徐麟书记的思政课,是一堂充满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光芒的思政课,既有理论阐释,又有生动案例,是一堂生动、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

  会议要求,学习贯彻要热起来,广大师生要认真学习领悟思政课的深刻内涵;干事创业要动起来,各职能部门和学院要理清思路,以高质量发展来统揽学校发展,要抓住机遇,当好龙头,建新功;提质问效要督起来,在“干出成绩、干出成效”上下功夫;学习贯彻思政课精神要跟落实省委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要以高质量发展统领贵州大学建设,切实提升服务贵州“四新”“四化”的能力,为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贡献贵大智慧和力量。

选择样式

选择布局
选择颜色
选择背景
选择背景